第(2/3)页 一是获得土地,扩大疆土。戎狄重视财物而轻视土地,那晋国可以发展与戎狄的商贸,用财物而换取戎狄土地。 二是安定百姓,发展生产。和戎可以保证边界安定,百姓可以放心生活,从而土地得以管理,农业得以发展,商贸得以流通,赋税得以增加。 三是扩大影响,吸引诸侯。连戎狄都主动亲附晋国,那晋国周边的诸侯、戎狄周边的国家就会因此关注和重视晋国,会倾慕晋国,加上晋国国力强大而选择依附晋国。 四是减少军备,节约开支。能够用仁德来安抚戎狄,军队不用出征,武器装备不至耗损,不必为戎狄动用战略物资,增加军备,节约国家开支。 五是以德服人,远近安定。当我们总是把仁德放在第一位,以此与诸侯交往,再远的诸侯也都会来归附,附近的诸侯更加心安。如果我们以仁德待戎狄,那才是真正的以德服人啊。” “大夫之言,令寡人茅塞顿开,传令,隆重接待无终国行人,从此,咱晋国对戎狄,就依魏绛所言,寡人命魏绛为和戎使者,全权负责戎狄之事!”晋悼公欣然接受魏绛意见,从此彻底抛弃攘夷政策,对戎狄采取以和为主的政策。 无终国国君嘉父大为感慨,他这一次遣使来晋国,一来是试探,二来是示好,现在晋国给予无终国的礼待,让这位北狄之主非常感动。是啊,时代不一样了,戎狄等少数民族部落长期与华夏各族相融,有许多已经是完全融合了。史料也许记载了大量的戎狄侵犯华夏之事,但大量的没被记录的,则是华夏与各族的友好相处、互相融合啊。 前面我们说过,有的戎狄部落,本偏隅一方,但被秦、晋等国迁至中原,慢慢习惯了中原的生活及各种礼仪,一开始还有史料记载这些部落民族奇特的生活习性和文化礼仪,评价为“非礼”、“野蛮”。 随着历史的发展,他们也慢慢接受了中原文化,于是这些被中原人看来所谓非礼的野蛮的言行举止习俗慢慢改变,此后被记录于史料的越来越少。这便是戎狄融入华夏。 当然,由于中原的战乱不断,许多小国无奈于大国争雄和吞并,有的灭亡,有的被迫迁移至所谓夷蛮戎狄居住生活的地方,象曾经的骊戎部落,本就是姬姓,也许原本便是正统华夏,结果成了戎狄。 这样的部落有很多,估计与晋国一直结盟的姜戎部落便是如此。还有吴国,原本是正宗姬姓诸侯,但流落到东夷一带,最后连自己都认为“吾,蛮夷也”。 戎狄蛮夷,中原华夏,其实又有什么明确的区分地带呢?无非是周王朝这样的统治者承认不承认罢了。 第(2/3)页